秋冬季节幼儿保健小常识及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随着秋天慢慢而逝,冬天即将到来,早晚温差较大,气温开始下降,天气也变得干燥起来。宝宝适应能力差,皮肤稚嫩,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水分,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征象,同时,幼儿呼吸道等各类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容易感冒和喉咙不适。做好各项保健措施,对维护宝宝健康十分重要。在此提醒广大家长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合理添衣

在秋末冬初,要及时为婴幼儿加衣保暖,以抵御风寒的袭击。但是,不必穿得过暖。这是由于皮肤毛孔仍处于开放状态,且婴幼儿体表面积大,活动后易出汗,极易着凉。另外,婴幼儿衣物穿得过多,势必会限制其手足的活动,甚至影响到呼吸,特别是婴幼儿需要手足与各种东西接触、感觉,以加深对外界的了解和适应。因此冬季孩子所穿的衣物要宽松、舒适,为孩子提供更多手、足活动的机会。幼儿早晚应比白天多加一件衣服。对于好动、易出汗的幼儿,在其玩耍时可在其后垫一块毛巾或玩后及时给他更换衣服。同时幼儿的鞋子应以轻便的运动鞋为主,少穿皮鞋。

2、注意饮食

多让幼儿吃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A、C多的食物,它们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有帮助。在秋冬季节,大蒜、萝卜、生姜、韭菜都是可以增加幼儿抵抗力的食物,可能幼儿不喜欢吃,但家长可以通过改变食用方法让幼儿食用,比如在做菜时增加蒜末的添加,平时给幼儿煮点萝卜水、生姜水等。对于常在秋季咳嗽的幼儿,家长可以多炖些冰糖生梨水给幼儿吃。秋季也是吃蟹的季节,蟹属寒性,幼儿的脾胃嫩,不可以多吃。另外,是药三分毒,不要把服药作为预防幼儿生病的途径。儿童饮食以清淡为主,膳食调味品,应做到四少一多的原则,即少糖、少盐、少酱油、少味精、多醋。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咸、腌食品,味精、酱油、虾米等含钠极高,但由于风味和营养,小儿可限量进食。营养学家建议,3至6岁的幼童每天食盐不应超过2克,小儿膳食中应该加食盐,只是尽量避免过多。

3、加强通风

虽然天气会逐渐变冷,但在家时还是要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幼儿的被子需要经常晒太阳,家长可每隔一段时间在天气晴朗时把幼儿的被子带回家利用双休日把被子洗、晒一下。

4、加强锻炼

家长有时间应多带幼儿到户外活动,如:玩球、跑步等一些亲子游戏,多晒太阳,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同时也增强幼儿的体质。

另外,家长应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3-7岁的幼儿每天应保证有10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秋冬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呼吸道传染病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被细菌或病霉感染引起的疾病。传染途径是污染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吸人或眼、鼻部粘膜直接接触病毒污染的手及手帕等。此类病常在冬、秋季发生或流行。

预防措施是: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多做户外运动,加强锻炼;患病者不要到公共场所参加集体活动;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传染病流行季节和地区的儿童及老人,可以服些中草药预防。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它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到目前为止,手足口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但只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手足口病还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措施

(一)幼儿园目前在实施的预防措施:

1、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午睡室保持良好的通风。

2、每日对课桌椅、门把手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茶杯、不锈钢餐盆、玩具进行消毒液浸泡消毒,用消毒液冲洗厕所。

3、利用晨间谈话,教育和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户外活动后要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4、晴天勤晒被子和垫絮,教室和午睡室每天晚上用紫外线消毒一小时。 

5.加强班级晨检和全日观察,







































医疗白癜风
看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rtweb.com/ydbj/7852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