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037.html我们这里将嫩蕨菜叫都苔,老的蕨菜茎叶叫都秧,蕨根粉叫都面。蕨根粉是野生植物蕨菜根的淀粉,它是一种药食同源同材天然野生植物制品,既可入药又可食用,富含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及必需氨基酸。《本草纲目》曾记载,蕨根有滑肠通便、清热解毒、消脂降压、通经活络、降气化痰、帮助睡眠等功效。有“清热解毒,降低血压,治疗冠心病”之功能。对咽喉疼痛、牙周炎、清火、泻痢也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因此,非常适合老年人作为食疗食品和夏季凉菜食用,是老人、孕妇、儿童理想的营养佳品。蕨根粉是舌尖上一道美食,尤为凉拌,如凉拌粉丝,粉皮是宴席上人们喜欢凉菜,现代人把蕨根粉视为高端保健食品,被人们青睐。也不知道蕨根粉(都面)被镇巴和大巴山百姓食用多少年了,不是当保健食品和珍馐食用的,而是用来度灾荒保命。遇天干雨涝,雹雪虫害,粮食歉收,若再遇兵荒匪患,生计艰难。有一首山歌唱出当时状况“高高山上二坦坪,包谷洋芋胀死人。十年天灾土匪多,十里八乡饿死人”。这实际上是过去大巴山先民的一种生活常态,这时百姓遍山釆野菜,挖节耳根、蕨根等度荒。蕨根粉也是灾荒之年一种良好的救荒食品,正如明代诗人黄裳在《采蕨》诗中所言:“皇天养民山有蕨,蕨根有粉民争掘。朝掘暮掘山欲崩,救死岂知筋力竭。明朝重担向溪浒,濯彼清冷去泥土。夫舂如滤呼儿炊,饥腹虽充不胜苦。”不像节耳根等一些野菜,没有粮食参与就无法作为主食充饥,蕨根粉有粮无粮都能吃,但挖、打、畅都费力,没有强壮劳力釆取不成。挖厥根(都根)多冬季(冬季水冷利于沉淀),挖根在荒野,刺锥草割,冷风寒骨,挖根捶根都在早晚,都根泥粉钻手,寒冰冻伤手皴裂,双手黑疤茧厚象熊掌,但为了活命不得不挖,挖了根镇了粉才能吃饱饭,于是人们流传了一句“挖根打节吃饱饭,就是手脚不好看”。挖蕨根镇巴人叫挖都根、挖根子,捶、畅都根叫打都面、打根子。从山里挖得蕨根后,捶碎过滤哪一件都是苦累活,少一锄挖不出,少一步背不回,少一捶捶不烂。这蕨根不是任何地方就生长,按科学解释只有石灰石地区土壤中才有,云贵川地区多,大巴山邻川,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所以也产蕨根。蕨根有三种,沙土中生长的叫米根,根浅根粗,苗小稀,粉多但量小。有一种生在黄土(粘土)中叫盘根,苗密量大但根深,费力。还有一种长在灰土壤(俗称阳干泥)中根叫都丝根,这种长得深不好挖。单说挖盘根,挖盘根最费力,根有三层,挖根之先找好塘盘,须挖立沟叫排意头,先将表皮泥根揭去,这层土壤也有根但不出粉,俗称“屁兜子”,不可用,再往下挖第二层根和第三层根,这根光滑黑亮粉多,百姓多取这根。如排四五尺宽意头,一次揭一尺宽的的土层,如根密可得二十斤原根,须牦时一小时,一人挖百斤以上需八小时之久。从山里背回家中须将根泡于水沟中用石压上,这样泡是将根泥沙泡松利于淘根,后用竹扫帚用力反复将根表土沙刺毛涮净,这叫淘根子。将淘好根放到早布置好的石板上(又称根盘),用硬杂木制作的根锤将厥根锤碎,锤到根芯皮中无粉方才合格。这道工序费力费时,一百多斤根用二十多斤木锤砸二万余锤。这道工序须男劳力或强健妇女才能完成,用时八小时。随后将砸好的根泥放入大木桶开始“畅黄”,用于“畅黄”的黄桶平底开有小洞安置竹管用于放水,根泥放入水后用木棍搅动使粉融入水中,将根泥粗皮扎团置于畅黄放水内口形成初滤,将管内木塞松开,粉水流入竹槽,事先在畅黄下安置几只大黄桶,称为“镇黄”。粉水流入“镇黄”上置的竹筛,竹筛内有砂布或棕片形成第二次过滤,这样反复给畅黄加水,直至根泥出清水证明粉已全净方可。镇黄水满须加盖防止灰土杂物落进,沉淀一夜后将桶内水倾干,桶底一层淀粉便是都面了,但还须将表层用铁铲掲去,这层粉叫黄芡(俗称天都面),可吃,但味差,且不易消化,下面灰白色才是合格的厥根粉。这时将稀粉置入农家柴灰中吸干水分,取出扫净灰便在太阳晒干,这才算功满告成。这挖根、打根、畅根需三天,若根子质优,可出粉二十余斤,若根子质次只产十几斤,三天劳苦换这点收入也极为珍贵,饥荒岁月满足一家的口腹之需。如今人们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珍稀食品加以食用或者创收,有的地方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将其作为产业发展。目前市场上有售,六七十元一斤,细想其过程和艰苦,也不贵,物有所值。都面在灾年救命,多用于无粮断炊,可烫粉皮而食用,掺和粮食炕镆,掺粮煮烫粑度灾。而今的丰盛年,对都面的吃法多与过去相异,更讲究更奢侈,都面炒腊肉、烫粉皮、制粉条用于凉拌、燉肉加都面汤粑等美食,成为了舌尖上一道美味。同一种食材,随着时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其承担的角色不同,带给人们的记忆和味道不同,历经严重饥荒年代的人们,亲自参与和见证都面诞生过程的人们,其记忆更为深刻和复杂。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rtweb.com/jjbj/7853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