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快讯年05月18日
天气变化异常,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在此,家长及幼儿园应做好预防各项防范措施,接下来让我们对疱疹性咽峡炎这种幼儿传染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好发于春秋季,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充血性红点,继之小泡,再接着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反复发热、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患此病的婴幼儿常因为不会表述,所以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
每年夏秋季流行,4-7月是发病高峰,10-12月是发病次高峰;
主要症状是突然发高烧、嗓子痛、食欲下降、观察口腔咽喉部有灰白色疱疹;
不同孩子出现的症状不完全相同,有的会发烧连同咽喉痛、疱疹出现。病程一般是7-10天左右,极少会出现并发症。
二、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的区别?
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该病传染性很强,5岁以下儿童普遍易感,传染源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
此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春末夏初、秋季初冬气温不冷不热的时候比较多见。该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起病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如何预防?
帮助孩子勤洗手、吃熟食、喝干净水,注意加强日常锻炼,居室勤通风、被褥常晾晒、玩具多消毒,公共场合尽量少去。
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家长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发现孩子发烧不退的同时口腔里起水疱,医院进行治疗。同时,督促孩子加强锻炼,保持充足休息,以增强自身抵抗力。
四、如何治疗?
1、由于咽峡部小泡破溃后形成溃疡,造成进食水困难,保证液体入量难度增加。补充液体的办法有:给孩子喝偏凉的凉奶或水,少量多次,预防脱水,帮助身体康复。
2、若孩子频繁的高烧、进食少、小便减少、烦躁、抽搐等等说明容易出现并发症(疱疹性咽峡炎绝大部分并发症很少。但单纯的高热也可以引起抽搐),医院输液。
3、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和手足口病的法定隔离时间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同时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4、居家观察期间,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发医院就诊或复诊。
5、降温处理:退热处理是为了增加宝宝的舒适度。可以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不推荐冰水擦浴。38.5度或者39度以上建议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五、我园预防措施
(1)做好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幼儿可能接触的物体表面、场所全面彻底的清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2)做好疫情监测。严格落实晨检、每日严格执行缺勤追踪制度,加强对幼儿口腔、手等皮肤疱疹病例筛查;发现口腔疱疹患儿,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3)加强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让孩子了解肠道传染病健康知识;帮助幼儿逐步建立健康饮食、卫生防病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经常组织孩子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六、预防为主,家园齐力
1.节假日期间,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包括居住的小区公共游乐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室内常通风。
2.家长每日早起、晚睡前检查孩子的口腔、手掌、脚掌,发现疑似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症状,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3、凡幼儿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腔疱疹/皮疹幼儿,医院就诊,并告知班主任,若患疱疹性咽峡炎等,需居家休息,医院开具的复课证明方可入园。
—END—
金河湾国际幼儿园秋季学位火热报名中......
W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