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忙忙将脂批版看完,看了后面忘前面,记性变差了。还发现书中出现畸笏叟,梅溪等批语,因为看的版本是网上下载的,怕有误,特意去google一下脂砚斋,发现上面说“一般把这些批语统称为‘脂批’”。而脂砚斋到底是谁呢?完全不知道。百年来红学界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几种说法:“1、作者自己2、作者红颜知己3、叔父4、堂兄弟或族人5、今人伪造出来的身份。但以上说法都缺乏文献资料的证实。红学界比较统一的认为是“脂砚斋非常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意图,清楚作者的生平,跟作者水平相当,还能指使他删掉某些章节”。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悬崖撒手”“烟云模糊处”“原应叹息”“羚羊挂角”“对判词的解读”等都出自他的批语中,被后世的读者、学者不断地引用。脂砚斋已是解读《红楼梦》的第一手资料和权威。那么,他到底是谁?
又开始猜谜了?我也加入了!
看过脂批本后(虽然有点囫囵吞枣)也谈谈这个脂砚斋到底是谁?
先问问“脂砚”何解?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第70回林黛玉的《桃花行》中看到:“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第57回脂评:“遂滴泪成墨,研血成字。”又是绛珠仙草!绛珠的“还泪”传说的灵感根本来源于作者自己的心(血)泪!信不信由你,贾宝玉林妹妹都是作者自己的一个分身!艺术家的“雌雄同体”。我一直有这种直觉的!“绛珠仙草”,“还泪”,父母双亡;宝玉也叫“绛珠洞主”,爱红,脂粉味,《红豆曲》;贾母说宝玉是“丫头投胎”,为“闺阁昭传”,“悼红轩”,“脂砚斋”……红学家们甚至都无法证实曹頫到底是作者的父亲还是叔叔?曹的父母到底是谁?是否也双亡亦如绛珠仙草?当头脑闪过这么多念头和画面的时候,想到“像雾像雨又像云像花”,“烟云模糊处”……觉得脂砚斋无疑就是作者本人。
为何有那么多的血泪?也许确实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恋人离散了,但更多的是自己家族的心酸血泪史。想想看,在祖父那一代是何等的安富尊荣,而到他这一代居然“举家喝粥靠朋友接济”,跟乞丐差不多。从作品来看,作者十分聪慧才能杰出,释儒道三通,有大儒的做派,很可惜生于家族末世无力回天,无法作为。这种悲怆绝望感日夜煎熬,大概就是作者的心酸血泪史。于是,他想把家族史和自传留下来。用何种方式呢?聪慧的他估计也是绞尽了脑汁吧。写实,无疑会被乾隆当朝再抄家降罪,所以,只有羚羊挂角,擦去所有可追寻的蛛丝马迹。当乾隆二十四年(年),首次出现脂批本《石头记》手抄本,署名作者是曹雪芹与脂砚斋,就是他自己十年心血的结晶。只有八十回,已是全璧。
我们知道明末清初著名的《金圣叹批水浒传》,《毛宗岗批三国》很流行。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人误解乱批,曹雪芹自己分身出脂砚斋来自批,一来便于流传炒作,二来有导读作用,又模糊作者意图又补充故事情节,还不至于被人曲解歪批。
脂砚斋批第一回:“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开始导引读者进入了!庄子的文章是怎样的?我们发现庄子的作品中,历史人物完全虚化,时空场景错置和幻化,奇诡开阔的想像力,“庄周化蝶”还是“蝶化庄生”?用意象的多重含义和寓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意旨。这些手法都被曹雪芹借用了,女娲石、通灵宝玉、空空道人、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甄士隐、贾雨村、太虚幻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他还将自己的多才多艺都分散到薛林等人身上,制造了“金陵十二钗”等,为“闺阁昭传”。薛林都是作者自己的分身,所以要“钗黛合一”的看哦。红学家们和红粉们都在为二人的判词纷纷扰扰,各种分裂。我们来看看原文和脂批:“只见头上一页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红迷们根据判词各种猜谜,有说林妹妹投湖自尽、有上吊自杀的……薛宝钗被抛弃、在雪地里冻死……真是各种倒霉!
从脂批看,称赞二人一个有才一个有德是对的。“皆非生其地之意。”大概意思是“都不是它们(指玉带,金簪)原来该呆的地方。”实际上指两人的才和德都被浪费、荒废掉了,没有派上用场。这个“玉带”肯定不是用来自杀的,要自杀“腰带,白带”都够了!古代五品以上官员用“金带”,三品以上用“玉带”,亲王也用“玉带”。“金簪”是达官贵人的饰品,也比喻高贵的女子。
林妹妹根本不可能投湖自尽。从《葬花吟》来看,有洁癖的她连落花都要拾起来葬入香冢,不让它“陷渠沟”,怎么可能去跳水?“自挂东南枝”更不可能了,太难看。“黄土陇中,卿何薄命。”死后葬入土中,如当时所有的人一样。判词只是写了她们俩的才能和品德被荒废了,如同作者自己一样。
庄子的作品中还有一种长相不好看的残疾人叫“畸人”,但他们多是有完美的道德情操和品质的人。这个也被曹雪芹借用了。在第二十回中有这样的脂批:“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所以,贾宝玉的“正邪两赋”论,林妹妹的清高刻薄小心眼,薛宝钗的冷淡无情是作者刻意塑造的。这样的人物才立体丰满且真实。拥黛还是拥钗的争论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第十三回脂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另一条:“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这里出现脂砚斋让芹溪(曹雪芹)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似乎是两个人了吧?我觉得是作者的障眼法,故意的。这要联系故事的开头,《石头记》是空空道人抄录回来改名《风月宝鉴》问世传奇的,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綦成目录,分出章回”。故事告诉你:“这本天书不是曹写的,他不过是编辑一下目录而已。”故意撇清了是他写的可能,也使别人不会联想到他的身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删去吧,只为了证实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增删而已。
同样第十三回脂批写道:“作者自是笔笔不空,批者亦字字留神之至矣。”可见是一字都没改没删。
木心先生的文章《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写道:“他会删掉很多,改写很多。举例:‘一开头应该没头没脑地开头,直写黛玉进荣国府。‘贾雨村言’一章可免,因为是谜底,不当放在谜语的前面。”这话启发了我。既然作者已经给谜底了,那就表示八十回结束了,再没有所谓的另外结局。
我们还能期待什么结局呢?林妹妹死掉?可晴雯死的时候,作者已将代表贾宝玉诗词歌赋最高水平的《芙蓉女儿诔》拋出来,不可能再写其他的了;脂批也说了“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而诔,则呆之至矣!”贾府被抄,这个更不可能实写出来,乾隆当局马上就知道,书会从此被禁被毁。“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唱和就是大结局。脂批在旁边都写得很清楚了。而贾宝玉的结局跟“甄士隐”一样,悬崖撒手。
《景德传灯录》:“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
天钺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