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性食品
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food)是指具有特定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功能性食品不能治疗疾病,主要是进行各种营养成分的补充,诸如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同时功能性食品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进而有效减少疾病、并发症等,促进人体健康,很多人群都可以食用。
功能性食品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推出具有多种健康相关益处的新产品,例如
√增强免疫系统
√降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癌症的风险
√提高记忆力
√改善整体身体状况
常见的功能食品
功能性食品的常用原料
天然谷物类:黑米、黑豆、苦荞粉、燕麦等
药食同源类:山药、罗汉果、枸杞子、黑桑葚等
复合营养类:膳食纤维、菊粉、低聚木糖、维生素c、b1、b2等
益生菌类:乳杆菌类、双歧杆菌类、革兰氏阳性球菌、酵母菌等
功能性食品产品类型产品形态零食化、方便即时,产品配方低糖低卡健康化功能性食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产品形态、规格、包装、配方及口味上。产品形态上,创新空间大,产品形态多样化,涌现出了压片糖果、软糖、果冻、乳制品等各种零食态的产品。
产品规格上,功能性食品多采用独立小包装,方便携带和随时食用。产品包装上,风格活泼、颜值高、色彩明快,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产品口味上,各种水果、蔬菜等口味,口感好。
全球市场
在国外,功能性食品早已流行多年,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平均用于功能性食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30%,美国目前的功能性食品销售额达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欧洲的功能性食品也有多种,销售额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原料中。
到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亿美元,预计在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7.9%。
在欧美国家,功能性食品盛行,其对这类食品的称呼是健康食品,而在日本,这类食品主要是功能食品,受到广泛的认可。
我国目前功能性食品前景
功能性食品与保健品的区别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国食品类别可划分为普通食品与特殊食品两大类,特殊食品中包含了保健食品,分类中并没有“功能性食品”的名称。那么这个在业界被广泛提及的功能性食品到底是什么?
即使是在功能性食品大热的当下,功能性食品仍尚未有一个清晰定义,而以往功能性食品更像是广义上的保健品。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保健品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CFDA)管理,正式销售取得“国食健字”许可(也称“蓝帽子”)的产品;
而广义的保健品则除了“蓝帽子”产品之外,还包括“普通膳食类营养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比如中国传统的燕窝、虫草、阿胶、人参等。
国内人群对功能性食品的实际需求
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部分18-35岁的青年人群,生活不规律,肆无忌惮地放纵饮食、无规律的生活习惯,已然成为“三高”等慢性病人群的后备军。而部分30-50岁中年群体,由于生活压力大成为了亚健康人群。现代医学证实慢性病是“不死的癌症”,需要饮食控制,而中国老龄化社会严重,医疗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缺口。
睡眠不好,睡前吃颗褪黑素软糖;促进肠道活力,一颗酵素软糖轻松搞定;压力大导致脱发,吃维生素软糖就能长回来;美容养颜,无需走到美容院,小小的软糖可以将玻尿酸和胶原蛋白送进体内。
以糖尿病为例,据最新的《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调查研究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糖尿病患者知晓率仅为30.1%。也就是说,在1.14亿糖尿病患者中,约有8千万人不知情。未被发现的问题,往往潜藏着更大的危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到了惊人的50.1%。
然而,Z世代中部分群体的不良生活习惯,让这一情况更为雪上加霜。数据显示,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不良身体状况,其患病年龄段正在急剧下降......
预防大于治疗,预防的最方便最快捷的手段非饮食管控莫属。因此,目前“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老龄化+人均收入提升+注重食补驱动需求崛起的发展趋势下,功能性食品将对社会、经济、国民健康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一定变革。
功能性食品能解决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其实食品也有健康促进作用的,只是有别于药品。立竿见影的是药品,而健康营养食品则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发酵食品也好,其他营养健康食品也罢,只有真正长久地坚持下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久用见奇效”。
1)日常功能性食品:它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健康消费群(如婴儿、学生和老年人等)的生理特点和营养要求而设计的,旨在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活力和精力,强调其成分能够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和调节生理规律的工业化食品。
2)特种功能性食品:它着眼于某些特殊消费群的身体状况,强调食品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的调节功能,如减肥功能性食品、提高免疫调节的功能性食品和美容功能性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