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产业发展到今天,可谓经历了风风雨雨,然而,现今的保健品产业依旧是“一潭混水”。行业的混乱无序、缺乏规范,品牌意识淡薄,加上入世后,外资大举进入,更搅得这一领域烽烟四起。保健品,迎合还是创新,那是一个问题。这个难题,对于众多保健品企业而言,丝毫不难于哈姆莱特在城墙上对生与死的抉择。
创新的道路迷失
保健品的强势增长这点,可以在广告中得以体现。维生素和滋补品,住宅和房地产以及非处方药是去年做广告最多的产品种类。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地进行广告轰炸时,在广告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由于市场的不规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营销,也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全部的品牌价值。
由此,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广告决定了一切,企业视广告为保健品的生命,保健品已失去了产品本身的意义,而沦为不折不扣的广告产品。
保健品整个行业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什么品牌规划、长远战略统统抛之脑后了。保健品的一个个猝死现象也使他们相信,保健品就是个短平快的产品,趁着今天还能卖,多赚一笔是一笔,至于明天品牌、长期发展或企业的生死并不重要。
尼尔森调研机构有一年披露的广告投放报告令人吃惊不小:一季度亚洲十大广告客户全部出自中国大陆,而保健品“独占鳌头”,第一位和第三位均来自国内两家知名的保健品企业,其中第一位的广告投放额高达万美元。中国保健产品的广告不但做到了中国第一,更是做到了全亚洲第一。
中国生产保健品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既缺资金又无技术的小厂,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公司经营观念上的落后,品牌意识的淡漠使趋利主义大行其道。一些大企业虽然有相当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也有品牌运作的意识,但他们很快发现与其扎扎实实的做品牌,搞科研不如广告一响黄金万两来得实惠,因此短视的营销观念占据了企业经营的主导思想。
创新格局
保健品发展到今天,观念的创新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一个最重要的砝码。
人们越来越发现没有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发掘不出新的市场切入点,别人已经用的过烂,过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不可能,并且也无法给新进入者带来市场和高利润,每一个新进入者并取得成功者,往往都是那些给市场带来深刻变化的探索者,是勇于创新的改革者,是站在商场风头浪尖的起航人和瞭望者。
固有的已存市场在众多的商家炒作中使这块蛋糕越来越薄,越来越小。要有丰厚的利润,我们就应该细分市场,找大市场间的空隙,见缝插针,开拓另一市场,在我国市场的划分更多的是粗化的,是简单的市场割让,专业的细分化市场的开发和发掘需要一批有见识,有远见的开拓者。
商场上并没有微利的行业,只有微利的企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人们越来越发现,把市场细分化,追求市场的差异化,并在借鉴和创新中准确找到市场细分化的切入点,才能开拓市场,追捉到暴利。这一点,盘龙云海的排毒养颜胶囊可谓是创新营销的杰出代表。
创新型概念营销
善于引导,创造市场。需要本就存在,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未来的市场,需要一个敏锐地捕捉此信息的眼睛,更要有一种能够有独到的观点去引导和创造的思想,培育市场不仅是政府要加以引导的,市场按规律形成的,而且更是人们通过运用规律去引导和创造的,发现市场只是比别人更有前瞻性的一种表现,善于引导和培育新的市场才是把这种发现变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值链的最终途径。
市场饱和到一定程度就使商品进入微利阶段,而这一阶段市场的细分化和重新定位就成为了这一阶段的最重要战略。但是,市场远没有出现一些人所说的饱和状态,也就是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饱和市场,市场的饱和是由一些同质同效的产品大量涌入而导致的一种不虞现象。
保健品的营销方式二十年不变是非常迟钝的,没有哪一种营销售模式是可以惯用这么多年的,市场的变化、产品的更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召唤者创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