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丨张路峰丨从毕业设计看建筑教育布加

白癜风论坛 http://pf.39.net/xwdt/181202/6686542.html

从毕业设计看建筑教育——布加勒斯特建筑学院毕业答辩亲历记

AnObservationonArchitecturalEducationThroughThesisDefenseatUAU张路峰/ZHANGLufeng摘要:毕业设计无疑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一位毕业生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作者通过亲身参与UAUIM届毕业答辩,近距离观察体验了该学院的毕业答辩的全过程,对其毕业设计的组织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了初步考察,并以一个优秀作品为例,具体说明了毕业设计所要求的深度和所能达到的程度,最后分别从成果、过程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得到一些启示。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答辩,建筑教育,UAUIM1背景对我而言,罗马尼亚是个既亲切又陌生的国家。亲切是因为童年时期看过一些罗马尼亚电影,给我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陌生是因为在那之后这个国家就仿佛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对于罗马尼亚建筑发展及建筑教育方面的最新信息,更是无缘接触。由于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作为国际评委应邀参加了届布加勒斯特的建筑院校的毕业答辩。时间虽然短暂,接触范围和程度也很有限,但这个经历对我来说实在难得,由此也引发了我对这个国家的建筑及建筑教育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布加勒斯特建筑学院也称伊恩·明库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学(IonMincu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Urbanism,以下简称为UAUIM)[1],以罗马尼亚著名建筑师伊恩·明库(IonMincu)命名。罗马尼亚开办正规建筑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由摩尔多瓦与瓦拉齐亚大公亚历山德鲁·伊昂·库扎(AlexandruIoanCuza)签署法案成立的路桥、矿业与建筑学校。年4月,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建筑师协会决定开办一所私立建筑学院,为行业培养专门人才。在年的教育改革中,这所私立学院改由政府提供资助,成为国立建筑学院。从年成立算起,到年,这所学院已经有年的办学历史。在办学初期,许多罗马尼亚建筑师都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EcoledesBeauxArts),或者受教于其他采用“鲍扎”体系的建筑学院,因此该学院很长时间的教学体系必然以“鲍扎”体系为主导。直到年代,学院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才发生变化,并持续了几十年。年以后,罗马尼亚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变,建筑教育也随之改变,变得比以前更开放、更国际化。该学院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举办各种形式的合作活动,与世界上40多个建筑学院保持合作关系,在国际上有很好的影响力。学院还聘请了众多的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名字,如理查德·迈耶、阿尔瓦罗·西扎、马里奥·博塔、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丹尼尔·里伯斯金德、隈研吾等。值得重点介绍的是UAUIM的“国际评委”制度。自年以来,每届毕业答辩都会邀请3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师和专家、教授作为国际评委,齐聚布加勒斯特。答辩语言为英语,图纸上标注的文字也要求罗英双语。往届国际评委大部分来自罗马尼亚邻国和欧洲各国,少数来自英国和北美。本届30位国际评委分别来自比利时、葡萄牙、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挪威、奥地利、瑞士、希腊、土耳其、捷克、克罗地亚、摩尔多瓦、爱尔兰、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等20多个国家。国际评委的成员构成是变化的,但也有一些人已经连续参加过多届毕业答辩。为毕业设计建立如此大型的国际评审制度非常不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把这种制度连续执行20年更为难得。2毕业答辩组织与操作过程国际评审制度经过20年的运行,操作规程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本届毕业生共有位,分成9个小组进行答辩,每组20位学生,分两天完成答辩,平均每半天完成5位。答辩要求每位学生陈述15分钟,评委点评、问答控制在15~20分钟,每位学生答辩平均用时至少30分钟,表达和交流比较充分。各答辩组均由1位秘书和8位评委组成,评委分别来自建筑、规划、结构/构造等专业领域,其中5位为本校教师、3位为国际评委。各评委分别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向学生提问,最后根据图纸、模型、答辩表现分别给出成绩,由秘书汇总统计,现场计算出平均分数。计分采用10分制,最高分为10分。答辩分数占总成绩的60%,另外40%已由指导教师预先给出。总成绩低于6.0者被视为不及格。不及格者可在次年3月份重新申请进入答辩程序,经指导教师确认后可参加4月份的预答辩。重新提交的设计文件可在原来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整改,也可以自主决定改变题目,或者改变场地[2]。毕业答辩现场两天答辩工作结束后,第三天上午是展览、评优和研讨环节。获得高分的学生由各答辩组推荐评优,每组限推荐两名,参加毕业设计展览,并经过全体评委投票选出前三名,作为本年度的优秀毕业设计。评优结束后,随即召开圆桌会议,对毕业设计进行研讨。研讨会上主持人逐个邀请每位国际评委对答辩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各位评委的发言都很直接、很中肯,有些甚至很尖锐,没有客套话。比如,有评委认为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总体上太保守,缺少些实验性;有评委指出个别学生片面追求图纸数量,设计概念反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有评委指出所有选题中有关居住建筑类型的作品普遍水准比较差;有评委注意到学生普遍缺乏经济概念,建议学生对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加以重视;有评委建议设置双导师,聘请企业导师加入到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还有评委提议毕业展览的形式本身还可以更专业化,展厅应该向公众开放,加强专业与公众的互动。由于在前两天的答辩的过程中,国际评委各自分散在不同的小组中,因此这次研讨会也是一次难得的信息交换的机会,在分享的过程中也互有启发。毕业答辩现场3毕业设计总体要求及相关制度通过参加毕业答辩和评优工作,对这所学校毕业答辩的全过程有了亲身的体验,同时在工作之余,通过与其他老师进行交谈,也了解到了关于这所学校教学的更多的背景信息。总的感觉是,在欧洲建筑教育普遍受到全球化影响的大背景下,这所学校依然保持着欧洲传统职业化建筑教育的体系,毕业生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准,个别学生的表现相当优秀,毕业后足以直接进入职业建筑师行列。据介绍,在罗马尼亚执业的建筑师,大多数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因此可见,这所建筑学院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与常见的学士-硕士(BA-MA)学位体系不同,这里的学生毕业拿到的学位是“diploma”,一种得到建筑师行业认证的学位。学制是6年,前5年在校完成课程学分,第六年前半年安排实习,后半年进行毕业设计。毕业班的学生通常在实习的同时要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准备工作,形成选题报告;每年1月份组织开题,确定指导教师;4月份进行预答辩(pre-diploma);7月份进行正式答辩。预答辩之后学生足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根据导师和评委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避免最后成果出现大的问题。学生自主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设计选题相当于论文开题,是研究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的实习阶段就要着手进行选题准备工作。按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指导方式因人而异,指导时间和频率并不固定,学生可根据各自的进度和需求单独向教师提出指导的申请,并提前预约时间。见面时间一般每次半小时。由此可见,毕业设计的过程完全是由学生主导的,教师只在某些学生需要的环节给予支持和指导。这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是自主选题,毕业设计的题目和规模差别很大,选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也极为多样。以我所在的答辩组为例,选题有土耳其的难民安置中心、意大利哈德良别墅遗址的游客中心、巴塞罗那某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德黑兰的足球学校,包括火车站、城市广场、儿童活动中心、农业技术学校、艺术博物馆、养老机构、城市公寓、疗养度假酒店、社区医疗诊所、共享办公空间等,可谓五花八门,但都基于真实的社会背景和场地条件。这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构成了很大的挑战。4毕业设计优秀作品详解通过对一个案例的详细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UAUIM的教学追求和质量,了解毕业设计可能达到的深度。选取的案例来自于届毕业生米哈依拉·普拉辛塔(MihaelaPlacinta),她的作品被选为本届3个优秀毕业设计之一1)。之所以选择这个案例,还因为答辩时我听过设计者的口头陈述,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质询,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该作品的选题是一个社区文化中心的设计方案,选址位于巴塞罗那的扩展区(LEixample),也就是由19世纪由塞尔达规划(CerdasPlan)著名的方格网街坊地区。项目位于一个m边长的典型街坊内,街坊内现有一栋单层的建于年代的食品市场和一栋独立的多层公寓建筑。据了解,设计者在巴塞罗那做过交换学生,选题来自于设计者个人的学术兴趣和日常观察。建筑规模不大,总建筑面积才m2,但工作量非常可观:全套成果共11张A0图纸(图纸尺寸并不完全统一)外加两个实物模型(比例分别为1:和1:)。11张图纸之中,1张用于呈现设计概念的生成过程,3张用于呈现设计方案(总图1:,平立剖面图1:),5张用于呈现各种细部构造做法(1:50、1:20、1:53种比例),2张用于呈现设计效果。从图纸内容的分配上可以看出,成果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展览评优场景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rtweb.com/jjbj/78535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