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物的主线是正负十二册,用一个宝玉穿起来,却于第十二回用了一个章节写贾瑞之死,耗八十分之一(脂本)写一个花下死鬼,足见雪芹的用意之深。一般认为写贾瑞是为了衬托王熙凤口蜜腹剑、机关算尽的本性,也有人认为,王熙凤是封建统治权贵官僚的象征,是吃人的猛兽,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多数人把贾瑞的死归罪于王熙凤。其实,雪芹写人物绝不是非黑即白,搞一票否决,譬如,她对处于同一阶层的秦可卿和宝玉就用的是十分的真诚处交,而秦氏在贾府的上下可是一等的好威信(后世仅凭焦大的污蔑之词和脂砚斋批语中的那个淫字就冤枉好人),其次,她对居于下层的刘姥姥也是实际地帮,以至于刘姥姥不惜一切代价救了她的女儿巧巧。因为王熙凤是处于没落时期的豪门贵族的管理者,自然要有一些霹雳手段,否则何以镇得住一帮纨绔子弟及一帮为虎作伥的恶奴?反观贾瑞的死,却是一段喻世、警世的恒言……唯有安排他死,才能警示世间那些鲜廉寡耻、无道乱伦的酒色之徒。
贾瑞本是一个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雪芹语),出身卑微还自幼父母双亡,由爷爷贾代儒抚养长大,受的是严格的孔孟之学的教诲,然孔孟之学固然好,也要重在个人的后天修行,否则也不能抵挡纸醉金迷、声犬色马的腐蚀。贾家的族学里本身是一群肏肉的货,再加上他攀附了恶少薛蟠,近墨者黑,这样就大致勾画出贾瑞的轮廓了——因贫而瘦肖,因品行不端而猥琐,好色而又无钱买春导致的心理变态,因变态而丧失伦理道德的束缚,尽然打起了王熙凤的注意,熟不可原谅。那么他碰上了“上头一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他的结局不会善终的,因为王熙凤对自己对立面的打击是毫不心慈手软的。
毕竟是本族的兄弟,且代儒又是家学的先生,熙凤也没有一招置其与死地,里外给留足了余地,先是冻他一夜,又被代儒上了家法,仍没能识破凤姐的计谋而回头,二次还要死皮赖脸的去找熙凤。书中交代:凤姐因见他自投罗网,少不得再寻别计,令他知改。可见还是想治他的病,让他迷途知返。于是又导演了泼粪诈钱的戏,终于尝到凤姐的厉害!却仍不能觉悟好男儿应放亮眼光于学问中找得颜如玉和黄金屋。可叹他又陷入痴心妄想的单相思之中,苟且那指头告了消乏之事,不打几日便病入膏肓。
如果贾瑞自此幡然醒悟,毕竟人还年轻,有康复的机会,而且,人世间像贾瑞一样的主是屡见不鲜的,雪芹害怕看书的人此时把所有的恨均集中到熙凤的身上,而忘记了写这段业报的本来用意,便拿出“风月宝鉴”来照一照这些走火入魔的凡胎肉身!原来人就是一幅披着臭皮囊的骷髅,然而,世间有几人能直面本体的我呢?面对生死一念之间,仍忘不掉酒色财气的花花世界!这样的人死有何所惜!
所以,雪芹写贾瑞之死,不全是交代凤姐的狠毒!完全是要揭示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阴暗丑恶的一面,人世间一切荣华富贵女色金钱都是虚的,而人生的难处就是不愿看“风月宝鉴”的背面,哪怕一死,也要在那虚幻的世界里耗完自己的精髓,最后被黑白无常用铁链锁走。
看看今日之世间,一个个曾经呼风唤雨的人物,突然间成了阶下囚,说白了难道不是现实版的贾瑞?为女人,为钱,为权利,而不愿瞅瞅镜子的那一面。
回归到主题,那贾瑞的死,王熙凤不应该负全责的,作为封建官僚的象征,王熙凤对贾瑞的处理方式也是一种必然,那本来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当然不会有超阶级的人道主义。
李生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