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于保健食品的消费科普教育当中,最多提及的就是要认准蓝帽子。也就是说,监管部门总认为市场上存在大量假的保健食品;在对涉及保健食品的违法案例报道中,常常有一些说的根本就不是保健食品的事。
也就是说,监管部门也总是按照违法者的声称,把一些不是保健食品的产品甚至连食品都不是的产品当成保健食品。由此,在一些消费者的心目中,保健食品市场假货盛行。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数据显示,保健食品的国检合格率持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法规显示,国家对于保健食品有着最为严格的审批和矫枉过正般的监管;市场显示,声称的特别是具有标志的保健食品假货比率极低并且数量在不断下降;企业的诉求显示,卖假货是一个风险最大、档次最低的被行业唾弃的违法行为。
保健食品已经诞生26年了,当前假冒产品绝对不是保健食品的主流,谋求高质量发展才是行业的大势。某些监管者预设的“保健食品多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判断,是源于对保健食品行业不放心态度的一个伪命题。
当前阻滞保健食品健康消费的主要障碍不是假货的困扰,而是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认知,在很多涉及保健食品的违法案例中,基本情节都是消费者不懂得保健食品和药品和有毒有害食品和非食用物质的区别,才买了假冒伪劣的保健食品。
比起鉴别产品的真假,消费者更加关心的是保健食品有什么用。而这也是造成不少消费者把保健食品当药吃的痛点,和不少经营者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