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
林毅,首届“全国名中医”,桂派中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医院乳腺科学术带头人。
出诊时间:
周一、周四上午:大德路总院研修楼10楼乳腺诊疗中心
周二上午:医院门诊5楼乳腺科
周三、周五、周六上午:医院门诊2楼乳腺科
开栏语
乳房健康不仅仅是美,是爱,更是生命的源泉。乳房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呵护乳房,关爱女性不仅仅是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宣岐黄之道,传杏林之义,从名家医案、专方妙法到养生保健、乳病科普,向你娓娓道来。恶心、呕吐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常见副反应之一。化疗后呕吐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化疗方案、药物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个体差异等。不仅影响肿瘤患者生理心理机能,甚至令患者恐惧以致拒绝完成所需疗程或更改治疗方案。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食欲不振、电解质紊乱、脱水,严重者可因消化道黏膜损伤而发生出血、感染甚至死亡。
现代医学常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等,NK-1受体拮抗剂如阿瑞匹坦、福沙匹坦等防治化疗后恶心呕吐。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对作用机制不同的三种药物或四种药物联用提出了推荐方案。但即便预防性使用了相关对症治疗,仍有部分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
中医药在改善食欲、减缓呕吐、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林毅教授认为,化疗引起的呕吐主要是由于药毒损伤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阻,中焦气机升降不利所致。治疗首重脾胃,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为治则,在化疗开始前即重视培植中土,把顾护脾胃贯穿于肿瘤化疗前后,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三级防治目标。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显著。除了中药辨证治疗外,一些自我调理的方法对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1.饮食调节
改变以往一日三餐的思维定式,尝试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饱。进食速度也有讲究,细嚼慢咽可以降低胃充盈速度,减少呕吐发生几率。过热食物可能散发更多气味,诱发恶心,且可能造成消化道烫伤,应尽量避免。此外,一些患者为了增加食欲,尝试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香炸等,其实这并不可取,因为此类食物可增加胃肠负担,诱发恶心症状。
2.心理调摄
较大心理压力可能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的机会,尤其是一些患者在经过一次或多次化疗后,可能在下次化疗前即出现恶心呕吐,医院途中、进入化疗治疗室后、闻到酒精或消毒水气味时即出现呕吐,这种情况被称作可预期的恶心呕吐。对此,常规镇吐药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以致于需要使用抗焦虑药物。建议患者可以采用深呼吸、冥想、渐进式放松练习、音乐等非药物疗法,可减轻焦虑紧张情绪,有助于缓解恶心呕吐。
3.艾灸疗法
针刺和艾灸都可以有效缓解恶心呕吐症状,患者在家中也可尝试自行艾灸治疗。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内关、公孙、中脘,采用隔姜灸的方式可增强温胃止呕之效。每天艾灸2次,每次30分钟。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升降气机之功。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内关:归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具有宽胸理气之效,常配中脘、足三里穴治疗胃脘痛、呕吐、呃逆。内关穴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相当于2拇指指关节的横度),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公孙:位于脾经上,且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是八脉交会的要穴。刺激公孙穴具有补脾和胃、调心安神的功用,因此还可以用于治疗胃痛、痢疾等胃肠疾病和心烦、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中脘:属于任脉的穴位,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3mm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艾灸,以增强温中止呕功效。
林毅教授强调,取穴时间是艾灸的重要环节,调治时间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治疗的过程和效果。提出艾灸时应注意结合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在7:00~9:00胃经旺时(辰时)择时取穴调治可提高疗效。
供稿:林毅名医工作室文灼彬郭莉司徒红林
编辑:卢悦明责编:宋莉萍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