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小林制药株式会社保健品不良事件最新调查报告。厚生劳动大臣武见惠三表示,已确认在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原料中检测到的软毛青霉酸会对肾脏造成不良影响。截至5月28日,服用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的消费者中已有5人死亡,人住院,人就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朋友,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了。但在健康保养,慢病调理方面,现在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中老年朋友笃信保健品能“治病”,可以替代药品的说法。这真的靠谱吗?
保健品与药品有何区别?
从定义方面来说,保健品又叫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够调节人体机能,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划重点,保健品首先是一种“食品”。而药品则是用于控制、预防、治疗疾病,具有明确的适应症、适用人群、用法用量的产品。
在日常购买时我们只需要认准“保健品”与“药品”不同的标志即可,保健品的批准文号一般都是国食健字XXXX,在外包装中会标有小蓝帽的标志。
而药品的批准文号则一般为国药准字XXXX,在包装中明确了适应症,适用人群,用法用量等信息,也会标着OTC(非处方药),Rx(处方药)等标识。
另外,保健品与药品的监管和审批标准也不同
保健品:虽然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但其监管和审批相对药品来说较为宽松。
药品:药品的监管和审批非常严格,需要经过多轮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才能上市销售。
因此,这次的保健品事故很有可能也是因为监管标准不一导致的。
保健品能当药吃么?
保健品当然不能当药吃,在宣传销售的过程中,有很多保健品会打“擦边球”。直播销售声嘶力竭地宣称某些保健品除了具有改善身体机能的保健功效,还能够具有治疗,改善,预防疾病的作用,同时又宣传相比药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这样的宣传方式,确实会让相关受众人群心动。
特别是一些慢病问题,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一般情况下,如果通过生活调理无法逆转相关指标,都需要尽早地、合理地用药来进行疾病的改善和控制,如果因为听信某些保健品的虚假夸大宣传,而选择保健品而放弃服药,这种做法带来的风险将是非常大的。
保健品无法代替药品的功效和作用,其次,保健品也不能像食品一样乱吃滥用。过量食用保健品,也有可能带来健康危害和肝肾功能损伤风险。最近,小林制药红曲原料引发服用者肾衰竭甚至死亡的事件,就警醒我们,保健品的质控难以与药品相提并论,滥用保健品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