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零零散散用月余时间读完了两大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两本书封面封底都是砖红色,十六开的书厚达多页,在家可以砸核桃,出门可以防强盗。工作后我曾经两次想读这部小说,均半途而废,这书非心静不能读。读完之后自然是长久的回味和喜悦。
《红楼梦》由神话开始,以神话结束,梦幻和现实之间划出了迷人的交界线,我很喜欢这种亦真亦幻的抽离感,这次篇读书笔记就谈谈红楼梦里那些的神话元素。
《石头记》的前世今生
如果票选红楼梦最精彩的十回,第一回应该可以高票上榜。这一回前半段简短的自序后,迅速切换场景至大荒山无稽崖,一块女娲所剩的补天石,下凡历劫后,将所历故事编述于一块大石之上,这故事无朝代,无地点,无重大历史事件,完全架空。后来被空空道人抄去,成为《红楼梦》一书底稿。
曹公的聪明之处在此。他心中有不吐不快的块垒,又不愿把此书局限于某人、某朝的忏悔录,于是他挠挠头,想了这个绝妙的办法,开篇亮相陈说,随后又少费文墨托于神话,缓缓隐身幕后。读者只记一僧一道,忘却作者。《红楼梦》的不朽和宽阔来源于作者的这种自觉。
自由王国的写法架空一切,故事未必发生在清朝,也未必发生在北京,先为人物解决了年代,地理,风俗的限制,完全解放了创作,又避免了许多因设定带来的冲突和不可言,同时埋下木石前盟的线索。
我一百二十回里高鹗收束也很妙,贾雨村一番官场沉浮,从庶民来,到庶民去。脱下官服重逢甄士隐,听他演说红楼梦的终局,又指引空空道人将红楼梦交予曹公,后几十回沉重的故事之后回到现实,像是电影散场时影院亮起的顶灯,大梦方醒的释怀缓缓降临。
甄士隐和贾雨村
第一回的精彩还在于它本身是一则优秀的短篇小说。
甄士隐放不下他的小康之家,于是他领悟的场景在家中。一日手倦抛书,梦见一僧一道,见到了“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梦醒之后又在家门口遇到现实中的一僧一道,让甄士隐舍掉女儿英莲。但此时甄士隐哪里割舍的下,虽前后两个信号,都不能开解。
直到女儿走失,家中着火,投奔岳父又遭白眼,落得贫病交加,此时遇到跛足道人,才懂了好了歌的余音,抢过褡裢飘飘而去。大善人甄士隐一生遭际,人情冷暖看遍,构成了一个“执迷-困惑-开悟”的“甄士隐循环”。这个故事是整本红楼梦的微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众多人物都是在重复这样一个循环。
葫芦庙里的穷书生贾雨村是甄士隐的倒影。大善人送银送衣助贾雨村进京赶考的时间点,正是两人命运走向的交叉点。贾雨村从此获得机缘,攀上贾家节节高升。甄士隐家道中落,终于开悟。两人看似走向相反的方向,最后却还要回到同一个终点。
贾雨村扮演了线索人物,每隔一段时间出现一次,旁观贾家尤盛到衰。甄士隐扮演了贾雨村的开解者,亲手将贾雨村送入红尘,又扯出红尘。贾雨村同样经历了“甄士隐循环”,进京赶考是贾雨村的执着,智通寺遇到的煮粥老僧、急流津庐中的道士是贾雨村的困惑,最末与甄士隐的重逢,是贾雨村的开悟。
超现实力量的牵绕下,两个人互为倒影,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后面的章节里贾宝玉和甄宝玉梦中相见,也一如临水顾影,见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现实中的一点超现实非常好的揭示了人物的不同侧面。
太虚幻境的宿命
梦游太虚幻境是贾宝玉“甄士隐循环”的开始,为整个小说的宿命感打下基础。
宝玉等一干人执迷于情,故而宝玉入梦的地方是秦可卿的卧房,“梦”扮演了现实世界和梦幻世界的传送门,接引宝玉的是极美的“警幻仙姑”。警幻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她自身身处幻境却要向尘世中的宝玉“警幻”,在现实中我们认为梦境是空幻,梦境中的人却觉得现实才是空幻的,这个名字讲的就是这种相对性。
太虚幻境中的贾宝玉,看身边女子的判词,听十二支《红楼梦》,这些判词小曲里包含了他和那些让他迷恋的女孩子们一生的命运写照。这里表现了《红楼梦》宿命论的观点,这非常不同于当代文学影视中人物核心性格在历程中完成变化和超越的写法。
宝玉始终保有对情的痴迷和对功名利禄的厌恶,黛玉始终带着超尘的疏离感和不安全感,凤姐始终无法摆脱抓权捞钱的欲望…曹公笔下的这些人物一以贯之的执迷于自己的执迷,并且终殉于此,开悟于落寞之际、弥留之时。即使事先预知宿命也无济于事,这正是宿命之所以为宿命的关键。
所以我不完全同意后四十回高鹗一些善良大团圆的写法,贾琏贾珍等一干人似有悔意,贾家似要中兴。这样的剧情对“执迷”的阐发欠些火候。
贾瑞与秦钟
贾瑞和秦钟是“被阻碍的性”,他们虽然一个行事猥琐,一个玉树临风,但都执迷于性,多遇阻碍,并最终因此而死。贾代儒和秦业可以看作高悬于小一辈头上的伦理道德。
曹公对贾瑞有充分的悲悯,贾瑞临死前得到一个“风月宝鉴”,正面是凤姐,背面是骷髅。照骷髅可以治病,照凤姐则会走向死亡。翻手之间就是地狱和天堂,而天堂好似地狱,地狱好似天堂。
大概贾瑞属于天资不足的那一类,他没有能走上甄士隐路线,临死前仍说“让我拿了镜子再走”。他的路线是“执迷-困惑-折磨”的贾瑞路线,高鹗续作中赵姨娘临死前在铁槛寺乱哭乱叫,被阴司里拷打而死。走的也是贾瑞路线。
秦钟比贾瑞略好一些,弥留之际有所领悟,“执迷-困惑-忏悔”的秦钟路线。高鹗续作中凤姐之死和秦钟很像,秦钟忏悔的对象宝玉,是性向情的忏悔,凤姐忏悔的对象是刘姥姥,是富对贫的忏悔。
这一段的有趣之处在于判官来索秦钟命时,秦钟挂记家务,银两,挂记智能儿的下落,百般央告判官,判官都不肯徇私放人。
直到秦钟提起了宝玉,宝玉在仙界有着神瑛侍者的背景,才唬的鬼判放回秦钟,给了他弥留之际和宝玉谈话的机会。这里鬼判说“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原来鬼神界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曹公对那时的迷信思想认知透亮,他并没有把死后的世界当作一个理想国,没有以之逃避现实世界。鬼神世界不过是人类意志的投射,有人的地方,就不会有理想国。
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弥留之际的身边人,都对他们的暗示完全不以为意。贾瑞的家人认为风月宝鉴是害人的妖镜,宝玉也没有听秦钟的话好好读书。劝解和开示有时并没有什么用,所有的事情终归要自己领悟。
托梦亦托情
在《红楼梦》的体系里,梦境除了给人开悟和预兆,另一个功效就是让互有深情的人梦里相见。
秦可卿和凤姐都是管家媳妇,惺惺相惜的女强人,尽力操持却挡不住大厦将倾的败势。可卿死前凤姐多次探病,二人友情的最高点就是秦可卿死前托梦凤姐。托梦的内容是她们共同忧心的家族未来,按照一贯的套路,凤姐也自然听不懂也不会听。高鹗续书中,抄家前凤姐月夜感幽魂,又经历了托梦2.0版本。秦可卿与凤姐,一如甄士隐和贾雨村,一人早早飘然而去,冷眼旁观,冷不丁的提醒,一人在尘世历劫修炼。
第二段深情的托梦是晴雯之死,晴雯只笑着对宝玉“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便翻身走了,宝玉醒后也只哭着说了短短的四个字“晴雯死了”,而袭人则觉得宝玉梦醒后瞎说胡闹。后面再写晴雯的死就是从两个小丫头口中得知。晴雯宝玉的深情,全在宝玉简短笃定的四个字里,我对你有深情,所以我知道你离开的时间。
最可爱的托梦是高鹗写的。因为林妹妹死去时候宝玉昏昏沉沉,又正当大婚,故二人没能生别。宝玉心想黛玉如果真的成仙,看到他的真心实意应会愿意和他梦里相见。于是找了拙劣的借口,支开宝钗和袭人在外间睡了一夜,结果竟然睡眠质量颇高,一夜无梦。
之后又怀疑自己方法不对,太过着急,还找借口坚持睡在外间,最终还是没有梦遇黛玉。高鹗其实不太善于写宝黛的互动,他写的几次对话都硬邦邦的,但这次黛玉缺席,宝玉求梦,却把宝玉的痴情全数展露在这些笨拙又可爱的行为中。
此处留白,不让宝黛梦里重逢,未见胜于相见。
披着僧袍道衣的红尘中人
严格意义上讲,《红楼梦》里的一僧一道算不上人物,他们的面目是模糊的,没有性格也没有欲望。他们是一种哲学上的象征,代表对人世最高的领悟。除了这二位高人,红楼梦还描写了许多游走在大家族缝隙中的僧道,他们活灵活现,各显神通,以这些太太奶奶们的恐惧和希冀为养料,赚的盆满钵满。
馒头庵的静虚,除了红白喜事的老本行,还不忘在业余时间开拓政治掮客的副业。凤姐送丧路上在馒头庵短暂落脚,就被静虚连激将带吹捧,说成了帮张家和长安守备家打官司的案子。
马道婆,一个双面销售小能手。清朝时候就懂得锚定效应,欲卖还休,从贾母那里赚了一笔香油钱。刚刚挣完消灾避祸的钱,就马上去赵姨娘那边挣了陷害宝玉和凤姐的钱,完全不管自己是宝玉的寄名干娘。她懂得这府里每一个人的恐惧和不满。
张道士,当得了荣国公的替身,也矮的下身子给贾珍陪笑。贾母面前煽的一手好情,看准时机就给宝玉提亲,在大家族之间穿针引线。
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信,聪明的人口贩子,借着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赶走芳官蕊官藕官的时机,轻轻两句话就把三个小姑娘收拢到自己庵里。他们深谙王夫人的伪善。
曹公对宗教的上层建筑部分有着透彻的认识,对大家族的恐惧和空虚也有着深刻的反省。他将宗教和宗教哲学分的很清楚,红楼梦里的梦幻是纯净而轻灵的,凿去了伪善、恐吓和虚妄的部分,落在地上变成了俗世中披着僧衣道袍的江湖骗子。
最后的重逢
高鹗是很善良的作者,续本的第一百一十六里给了宝玉一个极美好的憧憬,宝玉重病,迷迷糊糊中来到太虚幻境,尤三姐带他进门,鸳鸯向他招招手,带他重看判词。晴雯引他去见到了魂牵梦绕的黛玉,欲寻旧路又见到凤姐和秦氏。
这一梦的惊险中透着美好的底色,对宝玉来讲,那些他在意的人从来不曾和他走散,只是在另一个玉宇琼楼的所在等他归来。神话的美好之处正在于,生死只不过一次久别,重逢才是最后的结局。
王大闲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