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倚在床头,继续未完的红楼一梦。这本书看了不下十数遍,可每次再看,依然如初见。这世上,能让人如此沉迷和痴念的书,也唯有曹公编撰的这段风月宝鉴了。跌宕起伏、绵延曲折的章节,字字珠玑,令人欲罢不能。真不知道雪芹先生是如何安坐于他简陋至极的草堂内,冥神妙想,奇思巧构,将那么多隐晦复杂的故事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动人心弦的。想来那端砚泼墨的草就或批阅,一笔一画,一字一句,都倾满他感时花溅恨别鸟惊的辛酸和泪水。
故事的根本,已无从考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段经得起时光验推敲和验证的千古韵事。也许,那块光鲜莹润的美玉,沾染上先生的灵性和悟性,早就与先生魂羽相依,方能繁衍滋生出那么多人间诗画和情事,独立于世。就像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至纯至性,至善,至清。
只是这样纯粹的情感,终究是染不得半点俗世的尘埃的,也容不得他人的亵渎和机关算尽。那样的年月,有谁能躲得过宿命的裁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和尊严呢?所以黛玉本身,还未出场,结局已定。“若下世为人,但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决绝和悲情,早在她作为绛珠的前世,就已经埋下了深长的伏笔。
宝玉说:女儿本是水做的骨肉。若是倾尽一生的泪水,不过是一具泥塑的凡胎肉身,如何能抵得过风刀霜剑的侵袭?又如何能让那朵浊世的清莲质本洁来还洁去,刻下这悲金悼玉枉自嗟叹的石头记?所以干净清纯高贵慧黠的黛玉,最后只能含恨忍悲,寡欢郁郁,无限凄凉地抱憾而终。
她的离去对她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最大的解脱。身处浮华物欲的尘世,命不由人,步步维艰,以她柔软敏感坦荡刚烈的性情,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像宝钗那样的圆滑和世故,也永远学不会李纨的隐忍和凤姐的八面玲珑。她的存在,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面标新立异的旗帜,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和真理,与当时的背景格格不入。所以,她只能寒潭鹤影渡飞烟,香魂一缕归离恨。而所有的富贵荣华,情爱纠葛,终不过是烟云入眼,一梦南柯。
飞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