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虽然对于老子的具体年龄无从考证,但老子绝对是一个长寿之人,在养生方面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其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了下来。其养生之道主要包括清心寡欲、强调守中、静心养生。
1、清心寡欲知足长乐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认为修身养性必须要谨守自身的精、气、神,勿使其泄漏。在对待外界诱惑因素时,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有从俭从啬,方能维护生命。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追逐荣利,嗜欲过多,都是招灾惹祸,百病丛生的根源。因此,《老子·八十章》告诫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2、强调守中不走极端
“多言致穷,不如守中”,应该“去甚,去奢,去泰”,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认为,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思想和行为适中不走极端,不要锋芒毕露,与人和谐相处。这一思想也被后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年~公元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3、静心养性顺其自然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静以养心,驱除杂念。要做到心清神静,明达人生的道理,懂得生命活动的自然根本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在于阴阳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同时阴阳又只有在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人体才能表现机能正常,生命不息,健康长寿。
老子的一生在形体上没有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心里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耗散,寿命自然长久。
补骨脂注射液说明书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