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福州千年历史文化的根源。年6月,当选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同年底,荣获“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称号。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现在,三坊七巷已经是福州城最响亮的一张名片,每天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福州城的美丽风采,感受千年古城的历史悠久,品味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每一位福州人,都知道南后街的三坊七巷。青石板路,传统手工艺,名人故居,老宅,老巷弄集中,是一个怀旧,古朴,富有故事的地方。
很早以来,我就来过南后街一带。小时,我跟随父亲逛南后街,买保健食品,吃传统小吃,拜访巷弄里的故人。九十年代末,我经常骑着单车穿梭于这一带的街坊巷弄间。十年前,南后街灯展吸引了全福州的市民,我来过两次。每次都是人山人海,差点挤不上回家的公交车。近些年,我每年都会来这里一、二次。
但是,我还没有认真的逛一回三坊七巷,回来做过笔记。
上周五(5月14日),我背上包,以一名游客的身份,走在南后街,穿梭于坊巷之间,去聆听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美丽故事与传说。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以南北走向的南后街为轴线,呈坊在西,巷在东,由北至南依次排列的格局。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毗邻都市繁华商业圈东街口,跨进坊巷就是一个千年时光穿越。坊巷内保存着大量名人故居、民居建筑、庭院园林。现在保存的建筑都是明清至民国所建,用材考究,工艺精湛,布局严谨。海内外著名建筑专家都称赞它“比宫廷建筑有过之而无不及”,将它誉为“江南古建筑的艺术宝库”、“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
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古朴而富有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的街区,“全国少见,江南仅有”。
如今,整个“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这一切对于福州,既是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走在南后街
南后街简介
南后街北起杨桥东路达明路口,南至吉庇巷和澳门路交叉路口,全长米左右,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线。
自兴起,至民国期间,南后街作为福州城主要的商业街,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是昔日老福州城的中心城区。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
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
清末举人王国瑞的这首诗,很好的展现了南后街的风貌。
年,经翻修后的南后街充满了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拓宽到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米。定位上,这是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南后街南北各有一个入口,先说南入口。
澳门路口有座内河石构拱桥,名为澳门桥。原名清远门桥,俗名鸭门桥,具体位于光禄坊东口澳门路与南后街之间。
唐天复元年(年),闽王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需要,大规模修筑罗城,这是罗城西南清远门的外桥。桥原构仍保存在新扩建桥下,拱券、桥石俱完好。此桥,于年重修。
桥下这条安泰河的前身,就是千年前罗城的护城河。如今每当夜晚时分,河沿砌石上的彩灯亮起,配以水雾造景,如梦如幻。
历史上,此河曾是福州城区运河交通的总枢纽。古时,人们从这里下河登舟,东可达闽江,西可游西湖。每年端午佳节,鼓乐喧天,龙舟竞渡从桥下穿梭而过。“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城区进出口货物多在这里集散。
这里,还流传着《荔枝换绛桃》中的福州爱情故事。
后唐时期,家住在利涉坊(在澳门桥附近)的书生艾敬郎在端午节那天与隔河而住的姑娘冷霜蝉巧遇在西湖荷亭后,两人一见倾心。
一天,艾敬郎凝视对河荔枝树,想要画下荔枝。冷霜蝉以为艾敬郎口渴,便摘了荔枝投过河岸。艾敬郎接过荔枝,也将绛桃掷过河岸。书生在绛桃上题了“身无彩凤双飞翼”的诗句投给女子,女子也题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还给书生。
于是,他们在安泰河两岸,通过投荔赠桃的方式,互定了终身。
但是,闽王征选宫女,冷霜婵被抢进了宫。最后,这对恋人一同跳进柴塔的烈火之中,化成一对鸳鸯,双双腾空飞去。
上午10点半,非节假日的澳门路上车流量不大,客流量也不大。
位于光禄坊东口边上的亭廊,依墙而建,清一色原木,没有一点雕花彩绘,配上传统花灯,显得古朴,素雅。
三坊七巷,发轫于晋,形成于唐,至明清达鼎盛。史上,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成片聚居地,在此居住的名人达四百多位。尤其是近代名人云集,人文荟萃,堪称半部中国近代史。
过去,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
现在,不仅许多传统老字号进驻,还有酒吧、咖啡、时尚美食、顶尖奢侈品等新鲜元素融合进来,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时尚交融。
好了,再说说北入口。
高耸的牌坊,雕花墙裙,古韵古香,成了这条古街的标志性建筑。牌坊正上方书写“南后街”三个大字,白底鎏金,十分引人注目,由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先生所作。左右对联“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福州当代书法家所作。
牌坊左右外侧一幅对联“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清末举人王国瑞诗中的对句。
牌坊入口处有一巨大印章——“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铜制印章。
印章为汉朝风格,黄铜整体浇筑而成,长、宽、高皆为一米,重约一吨。该印章为福州著名书法篆刻家邓定剑老师(中华第一石印作者)所捐赠。
印面书写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陈衍(号石遗老人,福州人)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生动展现了三坊七巷文脉鼎盛,名士辈出的传世盛况。
两侧印中英铭文,印身花边由大篆体“州”字演变而来,象征福州的三山和闽江;印身刻五只蝙蝠,谐音“福”字,与花边组合出“福州”二字,同时亦有五福临门的寓意。
一排古色古香的全木结构休息长廊,清一色的古铜色,还是双层。
廊檐上挑挂了许多传统花灯,数十米长的长廊,如此多的美人靠,可以容纳大量的游客休憩。
为这条传统与时尚交融,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休闲文化商业街,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花灯文化
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
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灯就很有名了,据宋《武林旧事》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花灯,苏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苏州之上。
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灯"与"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灯意谓"添丁"。
"正月元宵灯,外婆疼外甥(孙),
送来红红橘子灯,吉利又添丁。"
(福州童谣)
这条街上,曾经举办过几届花灯展。正月十五前后,整条街的店门前,树上张灯结彩,宫灯,纱灯色彩绚丽,造型新颖,吸引了大量市民,万人赏灯。
特别是夜幕降临之后,游客们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入,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游客们回家把公交车都挤爆了,如何打车回家都成了问题。
民俗雕塑
从南后街一路走到底,我发现西侧街摆设了几组民俗雕塑,真人一般大小,情景道具富有福州传统行业特色。
塑造了一位老师傅坐在桌前雕刻印书模板,板上的字清楚可见,边上还立着一位看书的年轻人。
刻书,南后街的刻书坊为三坊七巷的文人,达官服务。
福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刻书中心。北宋时期福州刻书业就很发达,已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
19世纪50年代以后,福州刻书业呈现一派繁荣的局面,不仅书铺林立,刊印的书籍种类繁多,还涌现出许多雕版刻书名家,其中以南后街宫巷口的吴玉田刻书坊最为著名。
塑造了一位老师傅在扎花灯,一个孩童在一边骑竹马,一手提灯笼。他们的身后木门上挂着各式纸灯笼。
南后街以前有好几家专制花灯的店铺,大多是家传手艺。制作花灯的材料有纸、布、竹、木等,有西瓜灯、莲花灯、菜头灯、橘子灯、绵羊灯、猴子灯、关刀灯、麒麟灯、状元骑马灯、音送子灯等在春节应市。
南后街的灯市旧俗在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闭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为热闹,民谚有"元宵只看初八灯"之说。
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纸盲"("花灯"之意),娘家人送灯必须赶在正月十三前。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大人为孩子点燃花灯加入邻里儿童的迎灯队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儿童的欢乐之夜。
塑造了柜台后一位戴着花镜的当铺老板,手举算盘,高高在上;柜台下,一个穷人来典当。
唐朝末期,以财物作抵押,放款收息的“质库”在福州开始出现。随着朝代更迭,典当模式也随之变化。发展至清明,福州典当内部分工成型,专业化经营模式成熟,成为福州典当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清道光年间至民国初期,是福州典当的全盛时代。值得一提的是电光刘健庵家族开设的德成当铺,从开业起连续不间断的经营,长达83年4个月,全福州仅此一家。
我国字画褃褙始于两晋,至唐代形成拉轴、册页两种工艺。古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
褃褙均为手工操作,字画经拓、裁、定型、修边、酿色、复裱、打蜡、装轴,使作品坚实,美观,便于悬挂和收藏。
南后街褃褙字画工艺有百年历史,至今尚存的有“二宜轩”、“青莲阁”、“米家船”褃褙店,技艺精湛,作品以称重,清雅而著称。
待续中!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