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之都的古内衣寻踪印度

在皇宫的嫉妒与权力的罅隙间生存

性,是她唯一强有力的武器

“《爱经》描写的不是做爱,而是生存。”

——“万诱宝鉴(KAMASUTRA)”导演微拉.奈尔

万诱宝鉴

电影《万诱宝鉴》

对印度的好奇与朦胧认识还得追溯到中学时代,一部描写16世纪印度昌德拉王朝,讲述男女爱欲与生命哲学的经典电影“KAMASUTRA”,中文译为“爱经”或者“万诱宝鉴”。玛雅,一个舞女之后,拥有她死去母亲一样的绝妙舞姿、蛊惑媚眼、玲珑身段,更重要的是她还继承了母亲的命运——在皇宫的嫉妒与权力的罅隙间生存,性,是她唯一强有力的武器。

电影《kamasutra》中在宫廷传授性爱姿势的场景

绘图

蔡意

据说这部电影的灵感就是源自印度中央邦克久拉霍的性爱寺庙群,这个曾经在公元11世纪繁极一时的日神昌德拉王国(Chandella)神庙遗址,历史上达到了85座之多的恢宏阵势,但在14世纪伊斯兰教的浩劫中只剩下如今的20多座。

神庙主要分为两个组群,第一组约建于-年,由体积最大及最精美的神庙组成;第二组约建于-年,由规模较小的神庙组成,建于昌德拉王朝逐渐衰退时期,千年来由于偏远的交通才得以保存。

这些规模宏大、雕工精美的性爱雕塑在湛湛蓝天下尽享人性欢愉,已经隐蔽交合了上千年,直到被欧洲旅行者偶然发现,如那个失落在人间的伊甸园,在蓝天、阳光和宁静村庄的背景下升腾出来自人类童年时代的恣情天真。

心怀着对当年那部被当作性启蒙教育电影的逐步深入理解,我坐上了瓦拉纳西开往瑟德纳的特快夜行列车,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火红纱丽和舞曲节奏,电影里那美至极致的女性魅力:手腕、脚踝、腰琏、纱丽下的胴体、恒河沐浴、诱惑之舞以及留存于十五世纪的首饰、法器、水罐……如水流云般的交织在一系列的性爱活动中,毫无低俗恶嫌之感。

车行越近,萦绕在脑海中那个紫气笼罩,遍地黄金的昌盛王国即将出现,当年的冲动和羞涩只在心中留下淡淡的青春痕迹,而今更多的是对此种生存的思索。

克久拉霍

绘图

蔡意

修建与公元-年的Lakshmana神庙是目前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神庙之一。

配殿里装饰着华丽植物图案的穹顶天花。繁复的装饰是印度教神庙的重要特征。

在宝盖大厅(mandap和mahamandap)的外墙上装饰着动作各异的人像雕塑,这些就是克久拉霍闻名于世的性爱雕塑了。

正如敦煌的造像和壁画已被文化研究者们奉为圭臬,在如今这个机器缝制服饰大肆吞噬手工制品的年代,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盛名远扬的克久拉霍,也为我们探索印度的内衣和佩饰保留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那些留存在十五世纪造像上的配饰和内衣精致美伦到了极点,代表着印度作为文明古国早在笈多时代就达到了人类文化艺术的顶峰。而克久拉霍的古神庙石雕群成为透视那个时代服饰艺术的活化石,透过这些细节完整的内衣和配饰,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印度性爱行为与服饰穿着之间的微妙关联。

印度雕刻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1世纪,经历了象征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矫饰主义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其中“巴洛克”艺术风格是后世借用西方18世纪造型艺术中重装饰性的特征来类比克久拉霍石雕所界定的印度艺术成就,而实际上印度的艺术发展成熟程度远远高于西方。

从风格上看克久拉霍神庙群的石雕,属于印度“巴洛克风格”的烂熟期,石雕艺术刻意追求繁缛豪华的装饰,以及极度强调女性体态的扭曲与夸张。正是印度这种独特的人体艺术的文化内力表现,使其与西方文明的人体艺术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并确立了印度样式的性爱雕塑在人类艺术史与文化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克久拉霍庞大的石雕群从内容上看,主要描绘了天国神像、美人、皇宫、世俗人间、动物神兽等六个方面内容,而其中天国美人和仙女因为充分表现出印度雕刻对女性婀娜线条的完美勾勒以及肉感的丰润呈现,从而成为克久拉霍为数最多最美也最具代表性的雕刻。

绘图

蔡意

三屈式:以头部,胸部和胯部为三个中心来扭动身体的姿势。

这些姿势被现代的舞者保留下来。名为Odissi的舞蹈被相信就是演变自原先的寺庙祭祀舞蹈。

天国美人们的站姿大多都是以一条腿为重心,盆骨自然地摆向一侧,与腰侧形成一条优美的节奏线。美人们柔软而夸张地摆胯,使这曲线常呈S形,甚至是Z形,形成了所谓的“三屈式”(Tribhanga),或“三道弯”姿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出女性胴体曲线的丰富和优美。区别于希腊人惯于用严格的几何标准度量人体的黄金比例,古印度雕塑美学中的人体线条是模仿大自然的结果:雕像的人体线条采取了在大自然中所发现的“活的曲线”,采自花枝生长的习性或动物在毛皮下形体灵活流动时所呈现的曲线。这种对花朵及动物曲线模仿的研究,使男女的姿式相辅相依,像并蒂的花枝,给印度美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美人的造像多呈圆脸,有圆而突出的下颏,细长的弯眉,棱角鲜明的五官。五官线条雕刻得无比精练又略带夸张,各具表情。女性的身体通常被雕刻得纯美肉感,有丰满高耸的胸乳,柔软的腰肢,一层薄薄的脂肪沿着腹部和盆骨的结构微微起伏,臀部结实而微翘,双腿直而修长。她们还显出人间女子常有的举止:如描画眼线、戴脚镯、画足、照镜子、用水冲洗发辫、写信、吹笛子,甚至还会搔背、打哈欠、抚摸乳房、拔刺、玩宠物鹦鹉等。

她们在神的身边,用特有的手势作崇敬之意,或手执长茎忘忧花、花环、水罐,祀奉供献予神,她们的舞蹈是为神而舞的,或作为神的爱侣与神共舞。当她们与神缠绵交欢时,其舞姿妩媚绝伦。据说她们的活动对神有益,众神会因为她们的活动而法力大增。

古胸衣

与这些纯美的雕像相映衬的就是那些精致的古印度胸衣了。虽然在克久拉霍的古代雕塑上,大部分女性都是裸体的,但是仍然可以从雕像上看到形式各异、功能多样的胸罩。

不像亚当夏娃只用树叶遮体,东方文明古国在原始时期已经发展出了充满挑逗和保健意识的精致胸罩。历史上古印度胸罩首先发现于公元1世纪克什米尔国王(Harshavardhana)统治期间。半袖的女式紧身胸衣或一种叫做“kanchuka”的胸衣都在那时有了详细的文字记载。

从公元年开始,许多年轻女孩都开始穿胸衣,年老色衰的妓女为防止胸部下垂,在胸罩外还穿一种特殊的紧身上衣。诗人Harihara描写当时的女子先穿白色紧身衣,然后再在外面披上镶着金边刺绣的披肩。

缝制的文胸与上衣在维查雅瓦达帝国时期非常流行,那时满城的裁缝都擅长缝制这种紧身内衣。这种剪裁讲究的文胸内衣在14世纪的维查雅瓦达帝国时期非常流行。

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记载公元10世纪流行的一种胸罩,只有两根细带子遮住乳头。在克久拉霍发现建于10世纪的神庙雕塑上如实显示了这种内衣装束。

绘图

蔡意

一些建于中世纪的雕塑出现了一种细密整齐缝成杯口状的胸罩,由珠宝等装饰物牵扯,脖子上的首饰项链隐蔽的与胸罩缝制在一起,帮助提起胸部肌肉,显得浑圆结实,此类装饰胸罩多穿于舞女或是皇宫贵族,在古代皇帝宠信女子时也要求穿上这类华美高贵的胸罩。记得电影“KAMASUTRA”中玛雅后来贵为皇妃,穿的就是这样一件织满硕大白色珍珠的胸衣,隐约透出玛雅玲珑的胸部曲线。

电影“KAMASUTRA”中女主角玛雅成为皇妃后被国王豢养在宫中

日日以这样华美的胸衣在身舞蹈

蛊惑之舞

印度人自古便在女性的内衣上下足了功夫,不仅仅出于单纯的生理需要,这也体现着他们的哲学观。印度教的性力派认为,人体机能分属“六轮”,下部的生殖器最为重要,由此而提倡修炼男女双术,并进一步把女性生殖器奉为修男女双身瑜伽术的曼陀罗、印契或标志。通过密室的秘密仪式而施行所谓的“最上秘密法”。

禁欲30年的苦行僧Vatsyayana写出了世界上最色情的典籍《爱经》,书中用古梵语描述了64种性交姿势(回复“64”,你懂的~),代表着64种男女关系及社会平衡,通过生动及富有想象力的性爱姿势将当时的社会、民众、法律和环境等民俗风情栩栩如生描摹出来。据说在克久拉霍地区至今仍能在庞大精美的性爱石雕中寻到这64种姿势,分别与劳作、家庭、修行等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

描写16世纪古印度皇宫的电影“KAMASUTRA”中

宫中女子日日在庭院中勤奋联系爱经64种姿势的画面

性爱被哲学抽象为一种人生修行

关于这些性爱雕塑的存在和起源,有着众说纷纭的解释。有人认为这些雕刻实际上就是古代印度性学经典《爱经》的一种保存方式,作为立体的性爱技术指南,供神庙里的年轻修行者阅读,给他们补充世俗常识教育。也有人认为昌德拉王朝的工匠们可能只是在石头上如实得刻下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或许昌德拉王朝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松弛的世俗社会,浮雕上的画面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淫乱、堕落或猥亵,而是平日里优美欢快的场面。在清坚决绝的一神教信仰征服世界以前,或许人类的确曾有过所谓“纯真的童年”。

绘图

蔡意

更有甚者推测,克久拉霍地区的神庙群在昌德拉王朝时期可能正是举行密教狂欢仪式的场所,神庙甚至可能豢养了大批姿色迷人、精通《爱经》的“庙妓”,而雕刻中的裸体女神像正是那些“庙妓”的真实写照。

关于“庙妓”的由来,有记载的是北印度的坦特主义,崇拜地母神,女性生殖成为人类繁衍的神力所在,男女性交意味着人口繁衍、五谷丰登。有一群女子舍身于爱神、地神、繁殖之神或其他和繁殖有关的神,长住在神庙里,专司在神前和男子交合、敬拜神之责,这种女人,就是“庙妓”。

当“庙妓”的女子,许多是平民的女儿,但古印度一直存在寺庙中以歌舞的形式侍奉天神的姑娘们,也需履行“庙妓”的职责,他们被称为“黛娃达西”。电影“KamaSutra”中,玛雅和她死去的母亲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黛娃达西”,从小修习《爱经》中取悦爱侣的姿态,从而糅合进舞蹈动作中,被称作“蛊惑之舞”,古时的印度女子以精通这种舞蹈技法为荣。由于古代君王热衷大修寺庙,黛娃达西的社会地位也一度很高,往往能和公主嫔妃一起生活在皇宫里,这也才出现了电影中玛雅的生存之道。

电影“KAMASUTRA”中,玛雅和她母亲作为高级庙妓舞女

精通爱经教导下的蛊惑之舞

不管历史上这些性爱雕塑存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克久拉霍,人们都会虔诚的用额头或手去触摸象征生殖器的雕塑,以此获得与神的深层次交流。寺庙本身也象征着神的躯体,很多寺庙中除了数支蜡烛外,没有任何照明设施,中央是一具涂了色的“林甘”——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石雕。参观者经过昏暗狭长的通道,进入黑暗的最深处,仿佛进入了男女交媾生命诞生的神秘境地。寺庙的地点选择也很讲究,这个地方必须是牛群经常休憩或是漂亮妇女和情人经常嬉戏的地方,也就是印度教中认为积聚了宇宙灵气的地方。

古印度配饰

除了内衣,克久拉霍石雕中运用精妙的佩饰也为我们传达着印度的服饰文化。事实上印度服饰具有典型的装饰性风格,从内衣到外衣无一不体现,在赤裸的古代雕塑上,内衣只是少数的点缀,而几乎每个塑像都佩戴首饰。

首饰昭示着阶层和性别,凸现着身材,甚至情绪。古印度雕塑艺术家早在千年前就掌握了参差对比、借物烘托的美学技巧,熟知配饰与人体比例线条的完美配比。现今我们看到这些健硕丰腴的古人像,因佩饰材质而产生了凉热、静动的激烈反差;因佩饰的侵占、遮挡和束缚而产生有力的挣扎意味,肉感和膨胀感更加呼之欲出;还因配饰的金属敲击而神态越发弹眼落睛……让人在千年之后还能感到蓬勃生命的流动。

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已有项圈、发带、臂环、指环、手镯、腰带、鼻饰、耳饰和脚钏等许多种类,式样繁多,制作精细。到了吠陀时代,仅《利论》提到的项链就多达十几种,玄奘在公元7世纪的著作中描写印度人“头戴花环,身佩璎珞”。

配饰繁复的风格也影响了语言,《宋高僧?含光传》比较汉、梵语言的区别是“秦人好略”,“天竺好繁”。印度首饰佩戴特别繁缛,大多富于象征主义意味。首饰的繁缛象征着生命的繁盛,克久拉霍湛湛蓝天下这些以性力繁衍、生命崇拜作为宗教信仰的雕塑里完美重现了古印度精妙的佩饰美学。

欲盖弥彰,即用遮盖的手法突出和强调人体部位是服饰学中一条普遍的规律,也是现代性感内衣比基尼的美学起源。在炎热的古印度,用佩饰来遮盖裸露的身体更是一种性感强调,腰链在印度人的美学观念中绝不仅仅起到腰带的作用,它往往松垮得搭在肚脐以下胯部扭动的位置,目的是与胸前的项圈一起对人体进行巧妙的分割,牵引人的视线集中于胸、腰和臀几个部位,尤其强调了腰部的纤细线条。

众多天国美女呈S形的三屈式的胴体曲线中,赤裸的腰间一条松垮的腰链,恰似乐章中的高潮跌宕,为人体划分了段落,使美女的体态更具节奏感。特别是当众多美女站姿各异的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腰链随着胯部的扭动幅度而倾斜有致,我们彷佛看见了美女们扭腰摆臀的蛇形舞步,彷佛听见了金属腰链互相撞击的叮呤声,像远山传来的钟声又似白玉盘中的落珠。

雕塑中的佩饰类别从头到脚,包括头冠、头箍、项圈、项链、胸饰、手镯、臂环、脚铃,腰饰、流苏、圣带、缨路……许多配饰如今已在印度民间消失踪迹,却在人像雕塑中还能寻得线索。这些配饰在身体不同部位上,有的呈悬垂状与身体若即若离,有的微微嵌入柔软的肌肉中,有的则严丝合缝地缠绕在浑圆的四肢上,却都如黄金比例一般度量出完美人体应有的肌肉曲线。

雕塑作为一种三维艺术,其特有的体积感所带来的震撼是绘画所不能比拟的。印度的雕刻多是浮雕,这源于宗教中神像需直面教徒的信仰,它彻底将墙从平面的概念中解放了出来,通过浮雕的形式更好的与建筑装饰体系相融合。而相比圆雕,浮雕实际并不利于表现体积感。因此雕塑家们聪明得通过佩饰来弥补,运用佩饰所造成的悬垂、嵌入、缠绕等一系列效果创造出生动的体积感。如克久拉霍的男性石雕常常将腰带和头箍都深嵌入皮肤,凸显男性的健硕厚重;而女性石雕则因为腰带的微微嵌入而显得玲珑浮突,肉感且不失健美;贴服在腿部的流苏,使下肢更加浑圆。

佩饰的缠绕嵌入不仅带来视觉上的体积感,同时还艺术得传达了人物深层次的情感。克久拉霍石雕中常见情侣互拥交合,佩饰都深嵌入身体,让人感受到爱欲的深刻和激情喷涌,这又与印度哲学不谋而合。

古书《爱经》中描述爱侣由于长时间分离或灵肉达到真正交合而产生的“锯锋之爱”正是要体现在爱侣间指甲牙齿嵌入皮肤。

古印度内裤

与已经成为化石被固化在雕塑上的古代内衣不同,印度独特的内裤langota/Kaupina从电影“KamaSutra”的年代一直被保留到今天:

在影片中,玛雅计划了一场性爱阴谋,以颠覆她作为奴隶的命运。从小穿公主穿过的衣物,吃公主吃剩的食物,而这次,玛雅要还给塔拉一个“用过”的丈夫,她信心十足。在公主塔拉结婚的当晚,婷婷玉立初长成的玛雅,一袭红色纱丽,即使作为婚礼的婢女也不能掩饰她的光艳。她端着一盘糖果进入王子房间请王子品尝,早已醉心玛雅的王子得到这天造尤物,帐幔内烛光闪烁、形影绰约,红色纱丽如蝉茧般一层层滑落,裸露出玛雅小麦色的皮肤和浑圆完美的女性体态,而她的胯上穿戴的正是一条金属链条的内裤……

电影中锦衣玉食的皇族子弟穿着丝绸纱线缝制的Langota,而做劳力的古马穿粗布的Langota。如今在印度一些偏远的乡村,仍然可以看见一些牧师、渔民、农民和苦行者全身赤裸,只穿一件Langota。

Langota也被称作Kaupina,是古代印度典型的内衣式样,由一块腰布从两腿间穿过与腰间的布条系在一起,刚刚够遮住私密部位,其余多出来的布料用作遮布或围裙。

Langota是在一块腰布上缝制三根带子,左右两边各一条细带子,细带子的长度需比腰围长度再长8厘米。下方缝制一条宽布带,宽布带宽约15厘米,长度是肚脐到后臀的距离。

具体的穿着方法如图示:

1、将langota在臀后系成一个倒三角形状,将两条带子从臀部两侧拉到身体前方;2、一只手拉住两条带子,另一只手将兜裆布从两腿间拉出,并压在两条带子下面,然后两条布带在前方打一个活结;3、拉紧带子,将右手的带子绕腰身一周;4、将带子在左侧边打一个结;5、将兜裆布从裆下穿过,拉到背后。再穿过背后的布带(就是步骤三时右手那条绕腰身一周的布带),让兜裆布自然垂下,同时需要检查生殖器是否保持舒适;6、将多余的兜裆布缠绕在背后的布带上;7、穿完以后背面的样子;8、穿完以后正面的样子。

在许多18、19世纪欧洲旅行者绘制的插画中都可以看见印度的劳动者汗流浃背,穿Langota劳作的情形。Langota的服饰特征在印度文学中也经常被提及,这并不完全出自贫困,而是教徒效仿印度教湿婆神的穿着。

在克久拉霍的石雕神像中确实可以看见许多神像赤身裸体只穿一件Langota,因此许多修行者在祷告和冥想的时候都模仿湿婆的穿着,以求和神达到一致。许多中世纪的圣者和诗歌也将他们称作“穿衣的湿婆”。也许这正是人们后来将Langota作为内衣穿在里面的原因。学习如何穿着Langota也成为印度教入教典礼的一个首要部分。

如今的克久拉霍仍是一片宁静的乡村风貌,在悠长日光照耀下缓慢的日子里,人们生活在恒古不变的常态中。当我面对那些神庙外墙上的性爱雕塑时,生理印象却被一股神秘力量淡化了,进入一个石刻的迷离境界,眼前恍然而过玛雅拖着纱丽奔跑在繁复雕塑中那跳跃的红色身影,两条优美矫健的小腿合着腰间的舞铃,在皇宫中、妒忌中、占有欲望中、阳光洗礼下、神圣沐恩中……起舞,诱惑之舞。

爱经的教导让她将性当作武器、当作宣泄、当作救赎,甚至是报复和战斗,做爱的技术不仅仅是为追求肉体的快感,而是那个古老岁月对男女关系最直接的领悟和解读,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印度女性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爱经的教义,玛雅熟读领悟了如何虏获男人,从而占有他们,得到地位权力和财富,可是也让她知道了如何叛经逆道,如何奋不顾身追求幸福,最终落入万劫不复的循环深渊……这也是这个原始教典中无法解脱的自我矛盾。

“KAMASUTRA”作为“爱经”的梵语,“KAMA”即“业”,是佛教或印度教的专用名词,称身、口、心三方面的活动为业,印度教徒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将引起今世或来世的因果报应。

恒古不变的“业”,是印度教迷人之处,印度教安宁之本,正如电影中的悲剧结局暗示的一般,人在此世要为上几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一切轮回循环,所有苦难都公正平衡,所有当前的苦难都应当作宗教的戏剧性效果细加品味,这是来世的责任。

印度教的消极观,甚至在甘地时代,非暴力政治行为也牢牢笼罩在“业”的观念中。无论是流传千年的典籍教义,还是印度社会这一路走来的规则和禁锢,都让我们看到《爱经》描写的不是做爱,而是生存。

影片最后,她最爱的男人凌迟处死,古印度大国倾灭。玛雅一个人走在克久拉霍黄沙漫天的雕塑背景里,苍茫望向天边:

明白爱,我能看淡万事;

凡事如风,我有勇气面对一切;

生命总有其道理,

我的心宽广如天

更多旅游资讯,欢迎添加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白癜风治疗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rtweb.com/jkbk/78530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