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的宝鉴——兼评《维扬江都梁氏家训》梁成琛“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姓氏文化中的经典内容,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理念与现实人们为人处世的精髓呈诸于世。优秀的家训作品不仅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思想圣经,还是进行现代文明“家教”的经典。中国向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等,通常称为“家训”,这是先民留给我们的一大笔珍贵遗产。研究、筛选、汲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家训有的属于名人家训,有的则为历代的优秀名作。周公的《诫伯禽书》就是先秦家训的代表作之一。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赞的是周公勤勉谦恭、求贤若渴的品格,说的却是周公训诫其子伯禽的事。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家训《命子迁》成就了其子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于是便有了“没有《命子迁》,就没有《史记》”的说法。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可谓两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传统家训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广为征引,反复刊刻,有人赞叹“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今天我们时常看到听到的诸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等等这些名言警句,都出自《颜氏家训》,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在历代家训中,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其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宋代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包拯家训》中有“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欧阳修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他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袁采的《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家训著作,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极易领会和学习,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朱柏庐的《朱子家训》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名句,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李毓秀的《弟子规》共有句、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此外,还有《帝范》、《温公家范》、《了凡四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曾国藩家训》、《章氏家训》、《谢氏家训》等也很受人们的推崇。从中国家训的历史血脉上看,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家庭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从扬州梁焕平先生处得读《维扬江都梁氏家训》,更感觉到了一种对国人品德、性格和精神的培养与塑造。《维扬江都梁氏家训》既体现了对本域梁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又彰显出适合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变真理,堪称先人留下的为人处世宝典。维扬梁氏在明初靖难移民浪潮中从苏南迁到扬州东乡邱墅阁(即今高邮车逻乡光明村梁庄组)开基的多年以来,源远流长,瓜瓞绵绵,英才辈出。当今时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家庭教育则是基础,家训自然对于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维扬梁氏为敦本睦族,公开了《维扬江都梁氏家训》,这无疑对促进社会和谐、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维扬江都梁氏家训》分为《宗训》、《家训》和《族训》三个部分。《宗训》十六条:崇邱墓、修祠宇、重谱牒、时祭祀、錄世系、睦宗族、恤孤寡、砭愚顽、禁赌博、戒酗淫、儆斗殴、息争讼、解讐怨、急输将、省冗费、防饥馑。这是维扬梁氏家族注重规范、准则的可操作性条规,易使它们变为家庭成员的具体行动指南。由于家训是“教家立范”,供家人、子弟学习、执行的,因此传统家训对家人、子弟的教诫既有理论的说服,更有实际的操作指导。这里既有凝聚家族合力的举措,又有约束族人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无疑对实施遵章守纪教育和强化社会道德建设起到警示作用。《家训》十四条:孝父母、敬长上、和兄弟、正夫妇、择婚姻、谨闺门、教子孙、惜奴仆、笃故旧、厚鄰里、谨言行、慎交游、务农桑、尚节俭。这分明是维扬梁氏的家风的体现,其内容熔铸了族人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首位,而立德的内容主要在于敦睦人伦,敦厚诚恳,质朴宽容。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友弟恭,亲睦家齐;夫义妇顺,糟糠不弃;和待乡邻,讲究人道;勤劳俭朴,应世经务;谨言慎行,勤劳节俭。《祖训》八条:孝、悌、忠、信、礼、义、廉、恥,语出《论语》,这是古代“八德”,也是今人人生“八德”。在家能孝,于国则忠。孝要求子女尊敬长辈,尽返哺之情,极劬劳之恩;忠要求为官尽力,从政清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实现道德的高度自觉。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一孝百善开”。孝敬父母,这是为人本分;兄弟姊妹之间要相互悌敬,要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孝悌”唯以诚为贵。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忠”,要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家庭。“信”,是要取信于人,诚实守信。“礼”乃待人接物要礼貌客气,遵章守纪,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义”字当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知耻近乎勇”,知错必改,做到“有耻”和“自律”。纵观《维扬江都梁氏家训》,有重视正确积极的家教方法,有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既体现了梁氏族人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又能针砭人生中容易产生的各种心理痼疾,自我警醒,从而使家训极富形象性和哲理性,鲜明的形象性铺成了走向幽深杳远的哲学思考的通道,凝结了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汇聚了历代家教的至理名言,凝聚着中国诸多名人家训中显现的智慧、哲理、情感的神奇魅力。可以说,《维扬江都梁氏家训》取历代家训之精华,内容切实,语言通俗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不愧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宝鉴。相信维扬梁氏现代人以及后人必然会遵守这些家训,为哺育一代新人做出不懈的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促进扬州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有益的贡献。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咨询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那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