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上升
自然界的各种微生物
也开始活跃起来
成为传染病多发的季节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抵抗力相对较低
极容易被传染
为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我们为家长朋友们总结了一份
夏季传染病预防攻略
让我们一起守护幼儿的健康
夏季常见传染病
1.手足口
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肠道病毒为EV71型和CoxA16型,5-7月为高发季节。
传播途径:
1.间接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患者的唾液、粪便、疱疹液等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2.呼吸道传播: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食欲不振疲倦或咽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或口腔粘膜等部位出现水疱,后形成溃疡。多数在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有些带有水疱。少数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2.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
潜伏期14天,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丘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3.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由CoxA组病毒所引致,好发于夏秋季。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呼吸道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衣服、毛巾、玩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
突发高热伴有咽喉红肿疼痛、头痛、食欲不振等,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最后溃破成溃疡。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的区别?
1.别误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口腔、手、足、臀上都有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是只是口腔有疱疹。
2.别误当感冒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家长对此了解也不太多,因此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充血性红点,继之小泡,再接着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反复发热、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
疱疹性咽峡炎会传染吗?
当然会传染,所以我们要注意隔离: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和手足口病的法定隔离时间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同时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4.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膜粘肠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
传播途径:
1.经食物传播:瓜果蔬菜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而被志贺菌污染。生吃未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可引起痢疾散发病例。
2.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手及其粪便污染日常用品而传播。
3.经水传播。水体一旦被志贺菌污染,在被污染的水体中游泳或喝生水可引起暴发流行。
4.经苍蝇、蟑螂等生物媒介传播。
主要症状: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较多,与不良的卫生习惯有关。
如何预防
1.勤洗手
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提倡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就餐前或接触污染环境后要洗手。
2.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保持家环境清洁和良好通风状态。经常打扫室内,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
3.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4.注意饮食卫生,吃熟食、喝温开水。
5.均衡膳食,注意合理蔬果,粗细搭配。
6.天气变化多端,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春、夏季幼儿衣服的增减要适当,并且及时根据天气状况调整。还注意孩子运动后出汗较多容易着凉现象。
7.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8.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接触的机会。尽量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平时要佩戴口罩。
9.出现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让他在家休息。在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员。如症状较重,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10.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常见传染病一般都有疫苗,及时接种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
图文编辑张玲玉
审核罗小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