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的作用过程和中医的调理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1、 时间偏长。“文火慢炖”,中医和磁疗都属于温和调理,时间长,作用效果深。一般中药都讲究长时间吃,磁疗也一样,需要慢慢调理,急不得。
2、 调理全身。西医属于“哪疼医哪”,中医和磁疗讲究对全身调理。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的,一个部位的病变往往不仅仅是这一个部位的原因,身体全方位的改善才是治标又治本。
磁疗本身就属于中医范畴。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传列》记载就已发现一种称之为“磁石”的天然矿物,具有磁性并可治疗疾病。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述:用磁石朱砂六曲制成的蜜丸,治疗眼病时“常顺益眼力,众方不及”,还说“主明目,百岁可读论书”。
中医和磁场
是如何影响人体的
人体就像一个房间,有四面墙和一个地面。
四面墙壁上有一根与地面水平放置的水管,水管壁是由经纬线构成的平面,地面划分成东、西、南、北、中十字五个部分,以这个地面空间的五个方位代表身体的不同脏器位置以及中医衍生而出的不同的五行代表的身体部位。
磁场对人体的影响,是以无形的阴阳磁场带动有形的气血的运行。阴阳代表宇宙自然能量的运行规律,是不同时间点的阴阳磁场的转换交替。
就像房间里的那个水管,就是人体的经络,水管里含的是人体的阳气和津液。
从中医上讲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
在不同时间点,宇宙自然的磁场能量就像一个无形的手,去拉扯不同位置的水管。如之前所说,水管的管壁由经纬线编织而成的面构成,所以当手拉扯位置的经纬线出现紊乱时,就会使管壁出现缝隙,其中的阳气和津液从水管泄露出来,就变成了病理产物,所谓“阳气有余便是火,津液有余便是湿”。
这里讲的“有余”,不是经络里的有余,而是从经络里漏出,游离于经络之外的阳气和津液,就变成了火和湿。
所谓“人无完人”,每个人的身体实质空间都会有不足,身体空间就像地面,不是绝对光滑水平,阳气和津液撒在地面上以后,会存积在不同的小坑里——这就是身体不同脏器的气血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病理产物的模型。
中医上
对人体的自愈能力的解释
人体有一种生理本能,即自身的免疫功能,这种本能,要把小坑里的液体以蒸发的形式排除掉。这个蒸发的过程就是症状发生的过程。所以说,症状的发生是人体缓解内在病理所产生的压力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射,而非西医所说的病理过程。而西药的作用是阻止这种蒸发过程的产生,缓解症状。
但这仅是在气血层面进行治疗,从病理产物的层面尽量减少地面的液体,缩短液体蒸发的过程,只是这样做,有时需要坚持不断地进行。
不仅如此,如果调整水管的阴阳线管壁,使水管不漏,这样就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液体存积,那么身体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理产物及症状,也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磁场、中医和西医
之间的不同之处
西医认为人体就像一张没有弹性的纸,而中医认为人体是一块弹力布。
西医